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陈涵:用温暖的琴声感动世界



2025-05-15来源: 艺术中国

“我学习钢琴其实算是比较晚的,只是一连串的偶然让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专辑《Masks under the mask》(面具下的面具)在中国和美国发行之际,青年钢琴演奏家陈涵回忆说。从香港到波士顿,到纽约,到马里兰,他在这条路上跋涉了十余年,先后师承拉丽萨·德多娃、弗拉基米尔·瓦列里耶维奇、简妮丝·韦伯、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张鹏等钢琴名师,找到了独属于自己内心的琴声。陈涵的演奏风格温暖动人,擅长舒曼、贝多芬等作曲家作品的深度诠释,他的演奏作品善于挖掘音乐文本背后的多重叙事和复杂情感,充满了文学性与戏剧性。

十八岁的琴路远行

和许多优秀的钢琴家不同,他们三四岁就开始学琴,接受系统训练,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条件,也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想往专业发展。陈涵走了一条充满偶然的道路。

17岁那年,在老师的建议下,陈涵参加了香港当地一个大型钢琴比赛。陈涵印象中,那时候参加比赛的同龄人都是专业学生,他们挑的大都是炫技类的曲子,而他选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Op.110》和肖邦的《玛祖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选这种曲子,现在想起来觉得挺疯的,可能因为那时候我就是喜欢这两首曲子吧,然后就弹了,最后闯入决赛,还拿到了第一名。”

评委是来自深圳艺校的老师,他们的评语让陈涵记忆犹新:“你的演奏非常有个人的想法,有很温暖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演奏。”这个评论让陈涵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演出会被欣赏,虽然别人弹的曲子比较炫,比较精准,但还是会有人喜欢自己的这种表达,让他感到自己可以是一名艺术家。

高中毕业,他申请了香港浸会大学和中文大学,最后进入香港浸会大学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在香港浸会大学,他遇到了第一个专业上的老师,张鹏博士,並首次接触到前沿的的音乐理念。由于18岁才从业余转向专业,他坦言面对不少挑战:“缺少从一开始由专业老师带领的训练,导致在技术上有些难以预见的问题,成为我学习中的瓶颈。”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萌生了赴美深造的念头。陈涵说:“能够坚持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妈妈的坚持与鼓励。尽管父亲当初并不我赞成将音乐作为职业,妈妈却始终鼓励我勇敢追梦,这对我影响深远。”

在香港浸会大学获得音乐学学士学位之后,张鹏博士介绍他去美国找她的老师,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一位非常有名的俄罗斯钢琴大师。“我的专辑《Masks under the mask》也是献给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先生的。他可以说是我音乐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引路人,如果没有他,我可能不会走下去。”陈涵说。

在美十年,上下求索

2014年至2016年,陈涵在波士顿音乐学院攻读硕士,每个月都会专门去纽约向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求教,就这样坚持了两年。这位俄罗斯钢琴大师的教育理念既包容又严格,他非常尊重演奏者个人的想法,同时也要求演奏者重视琴谱上的每一个细节,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解释并且令人信服地表达出来。他常说:“做一个用心演奏的钢琴家。”作为一个钢琴家,能不能把自己的声音带给观众?能不能把曲子经过你的思考和你的触键转变成声音传给观众?“我从来没有想过,钢琴演奏是这样的一回事。他让我茅塞顿开。”

陈涵在波士顿音乐学院师从知名钢琴家简妮丝·韦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老师为陈涵打开了全新的音音乐视野。“他们各自带给我不同的启发,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陈涵回忆道,“每当想到他們,我心中都充满感激。”

在波士顿的第二年,陈涵有幸接触到爱尔兰钢琴家欧康诺。听到陈涵的演奏之后,欧康诺邀请他去都柏林参加贝多芬训练营。当时受邀的一共有七个学生,其中不乏钢琴大赛获奖专业户、小有名气的演奏家和音乐学院的教授,他们七人要在两个星期内演奏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和5首协奏曲。“那真是非常疯狂的一段时间,我的学习能力完全被激发出来了,从懵懵懂懂接触钢琴,到这个阶段的表现,简直是一个奇迹!”

2016年,陈涵从波士顿音乐学院顺利毕业,获得钢琴演奏硕士学位。学校规定的别也要求是举办两场各60分钟的音乐会,而他最终举办了三场,每场长达90分钟。

在异国他乡,陈涵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他把自己比作海绵,尽量把能学的东西都学到,“因为我比别人起步晚了至少十年。离开波士顿之后,陈涵只身前往纽约,在曼尼斯音乐学院获得钢琴演奏文凭。“这是非常痛苦也非常有用的两年。我18岁才接受专业训练,我的脑袋很清楚要干什么,但双手有时会跟不上,曼尼斯音乐学院的老师为我做了非常好的矫正,在钢琴技术层面进行反复打磨。”这让他找到了那种人琴合一的状态。

2018年,陈涵进入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攻读钢琴演奏博士。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他来说更像一个总结,重要的是把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马里兰大学注重演奏实践,这非常对他的口味。学校要求演奏五场音乐会,前两年各演奏一场,成为博士候选人之后再演奏三场。陈涵精心准备了博士毕业系列独奏会《多元钢琴作品中的“角色”:1720-1944》,其中,当他为独奏会策划舒曼的特性曲时,这位伟大作曲家通过乐谱细节转化音乐构思的创新手法令陈涵十分着迷。 

面具下的面具

陈涵的专辑《Masks under the mask》录制于2022年,其缘起要追溯到2020年。当时,陈涵正为参加舒曼国际钢琴比赛做准备。一开始,他只是弹了舒曼的大曲子,这些作品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并不是舒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为要准备比赛,他又练习了舒曼的特性曲。

陈涵坦言,这个时期他多少是有所迷茫的。博士快念完了,他却不知学了这么多年钢琴所为何来。在纽约,连那些知名的音乐家也没有演出机会,有的还在星巴克做兼职。这时他却对舒曼多了一分理解。“他的音乐有时非常奔放,但他这个人却很忧郁。那时我也深陷于沮丧和迷茫,演奏他的作品时,过去觉得非常别扭的那些组曲,这时却非常有共鸣。所以我就想,既是为自己,也是为社会留下一点东西,就有了制作一张专辑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和舒曼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度连接,如果不把这个时刻记录下来,以后我会遗憾。”

陈涵一共选了舒曼的9首组曲,原计划录制3张光碟。他很幸运,获得了一万美元赞助,但录了两张半经费就不够了,因为录制专辑实在太烧钱了。这时候录了7首,没有录的2首就取消了,另外1首录制因時間長度問題也没收入,最终专辑一共收录6首组曲,制成了两张光碟,总时长2小时27分钟,几乎用完了每张光碟75分钟的容量。这6首组曲分别是:《蝴蝶》Op.2,《大卫同盟舞曲》Op.6,《童年情景》Op.15,《纪念册页》Op.124,《克莱斯勒偶记》Op.16,《三首幻想小品》Op.111,为听众呈现了舒曼扑朔迷离的音乐世界。专辑数位版将于QQ音乐上线。

有许多想法想要表达

博士毕业后,陈涵暂时定居美国,积极展开音乐推广工作。他总是主动寻找演出机会,无论哪里有观众、哪里适合传达音乐,他都乐于前往。回国举办音乐会也已提上日程。

在即将到來的演出季中,陈涵将推出三套主题音乐会,结合他最新发行专辑中的舒曼作品與普羅高菲夫的戰爭奏鳴曲,构建出‌心理内省与历史动荡之间的对话。

当年赴美求学时,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先生引导他“找到自己的声音”,如今他也的确做到了。

陈涵是一个有很多想法的钢琴家。在演奏的时候,他总是倾向于去做更多的尝试,比如,某个地方有三个不同的弹法,他不会按照经验去预先决定,而是根据根据演奏空间以及钢琴和听众的状况去调整自己的演奏方式。这种尝试让陈涵的演奏风格充满趣味性、吸引力和记忆点,也让他的琴声充满温暖。

随着阅历的增加,陈涵愈发感到,一名钢琴家的成长永远离不开生活的滋养。“你若没有抚摸过树木,没有观察过飞鸟,没有仰望过天空,没有见识过大千世界,在演奏贝多芬、舒曼、德彪西或者任何作曲家的时候,该怎么把音符变成你的想象力?”(文/凌逸)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